#Apple #watchOS
我为什么如此怀念 Force Touch
🔧 watchOS 7 中一个比较大的更新是直接从系统层面上「阉割」了 Force Touch(力度触控),这对于熟悉并依赖 Force Touch 的用户(比如我)而言,真的是晴天霹雳。本文就是从作者的视角来阐述 Force Touch 对于 Apple Watch 意义、阉割这一功能带来的影响以及 Apple 这样做的目的。
👨🏻💻 其实我和作者一样深爱着 Force Touch,iPhone 11 阉割掉 3D Touch 也让我伤心了很久。Force Touch 的出现其实很好的为长久以来单调的点击、长按、滑动等操作,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且这种交互方式相较于多增加一个按钮和表冠而言,侵入性更小。一旦熟悉后使用者就会十分享受且以来这种重按所打来的回馈和效果。
🤹♂️ Force Touch 的灵魂在于开放的 API 和段落感,相信体验过 MacBook Pro 触摸板的人对于两段压感取词等应用有深刻印象,甚至还有 Haptic Touch Bar 这样可以给与 Touch Bar 震动反馈的软件。但近年苹果开始全面拥抱 Haptic Touch,并不具有压力大小识别功能了。不管怎么说,Force Touch / 3D Touch 在苹果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也还在 MacBook Pro 等硬件上继续运作。
🕯️ 建立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持续使用它,最后将它拿掉,化繁为简。希望 Force Touch 可以在 Mac 上长存。
📘 关联阅读:
1⃣️ iPhone XR 上的 Haptic Touch 和 3D Touch 有什么区别?
2⃣️ 「手机马达」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和特点,工作原理是什么?
3⃣️ 力度触控,来自维基百科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我为什么如此怀念 Force Touch
🔧 watchOS 7 中一个比较大的更新是直接从系统层面上「阉割」了 Force Touch(力度触控),这对于熟悉并依赖 Force Touch 的用户(比如我)而言,真的是晴天霹雳。本文就是从作者的视角来阐述 Force Touch 对于 Apple Watch 意义、阉割这一功能带来的影响以及 Apple 这样做的目的。
👨🏻💻 其实我和作者一样深爱着 Force Touch,iPhone 11 阉割掉 3D Touch 也让我伤心了很久。Force Touch 的出现其实很好的为长久以来单调的点击、长按、滑动等操作,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且这种交互方式相较于多增加一个按钮和表冠而言,侵入性更小。一旦熟悉后使用者就会十分享受且以来这种重按所打来的回馈和效果。
🤹♂️ Force Touch 的灵魂在于开放的 API 和段落感,相信体验过 MacBook Pro 触摸板的人对于两段压感取词等应用有深刻印象,甚至还有 Haptic Touch Bar 这样可以给与 Touch Bar 震动反馈的软件。但近年苹果开始全面拥抱 Haptic Touch,并不具有压力大小识别功能了。不管怎么说,Force Touch / 3D Touch 在苹果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也还在 MacBook Pro 等硬件上继续运作。
🕯️ 建立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持续使用它,最后将它拿掉,化繁为简。希望 Force Touch 可以在 Mac 上长存。
📘 关联阅读:
1⃣️ iPhone XR 上的 Haptic Touch 和 3D Touch 有什么区别?
2⃣️ 「手机马达」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和特点,工作原理是什么?
3⃣️ 力度触控,来自维基百科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Design #watchOS
🎨 设计 watchOS App
原文链接:WeDesignCenter
⌚️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对数字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可穿戴式设备已成为数字想系统生态的重要节点。相对于 iOS、Android、macOS、Windows 来说,可穿戴设备的界面交互设计则是一块较为新兴的领域,元素的大小适度、手势的合理配置、设备间的交互等等都是对小尺寸设备界面设计的重要考验。
📝 文章概述
- 设计原则
- 手势
- 触觉反馈
- 跨设备交互
- 页面布局
- 字体体系
- 色彩体系
- UI 组件
- 通知
💡 无论是 wacthOS 还是 Wear OS 以及一些第三方的穿戴设备的系统,普适设计思维和设计系统化原则都是它们的基底。通过理解用户交互心理和视觉习惯,来确定穿戴设计的基本风格、颜色体系、字体选择、交互逻辑,才能让穿戴设备在小尺寸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价值以及更快的响应。这些思维逻辑也不仅适用于穿戴设备,同样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 更多内容请阅读 原文。
📔 推荐书籍:《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设计 watchOS App
原文链接:WeDesignCenter
⌚️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对数字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可穿戴式设备已成为数字想系统生态的重要节点。相对于 iOS、Android、macOS、Windows 来说,可穿戴设备的界面交互设计则是一块较为新兴的领域,元素的大小适度、手势的合理配置、设备间的交互等等都是对小尺寸设备界面设计的重要考验。
📝 文章概述
- 设计原则
- 手势
- 触觉反馈
- 跨设备交互
- 页面布局
- 字体体系
- 色彩体系
- UI 组件
- 通知
💡 无论是 wacthOS 还是 Wear OS 以及一些第三方的穿戴设备的系统,普适设计思维和设计系统化原则都是它们的基底。通过理解用户交互心理和视觉习惯,来确定穿戴设计的基本风格、颜色体系、字体选择、交互逻辑,才能让穿戴设备在小尺寸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价值以及更快的响应。这些思维逻辑也不仅适用于穿戴设备,同样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 更多内容请阅读 原文。
📔 推荐书籍:《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watchOS #Design
译文|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背后的历史
原文 | Blog | Newsletter
⌚️ watchOS 8 悄悄添加了名为「世界时间」的新表盘,而这种形制也并非苹果的首创。设计博主 Arun Venkatesan 在博文中带我们回顾了「世界时间」的前世今生。
🧐 「世界时间」表款最早能追溯到近百年前,历经迭代,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成为了承载不同历史时期的断片剪影。而 watchOS 8 推出的数字化「世界时间」表盘,除了体现这一经典表款的原貌外,还加入了数字化带来的优势,例如永远不会倒着显示的城市名,还有可以定位至佩戴者当前位置的世界地图。
💸 Apple Watch 除了更现代、更活泼的表盘,还不断为已有的经典款式注入新生,原博主之前也 写过文章,介绍了加州、GMT 等随着 watchOS 6、watchOS 7 推出的表盘,而那些表盘同样体现了苹果守正创新的态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也会找机会把那篇译介过来,另外,看了这几篇文章,居然真的被里面介绍的名表圈粉了,只能感叹自己太穷😭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译文|Apple Watch「世界时间」表盘背后的历史
原文 | Blog | Newsletter
⌚️ watchOS 8 悄悄添加了名为「世界时间」的新表盘,而这种形制也并非苹果的首创。设计博主 Arun Venkatesan 在博文中带我们回顾了「世界时间」的前世今生。
🧐 「世界时间」表款最早能追溯到近百年前,历经迭代,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成为了承载不同历史时期的断片剪影。而 watchOS 8 推出的数字化「世界时间」表盘,除了体现这一经典表款的原貌外,还加入了数字化带来的优势,例如永远不会倒着显示的城市名,还有可以定位至佩戴者当前位置的世界地图。
💸 Apple Watch 除了更现代、更活泼的表盘,还不断为已有的经典款式注入新生,原博主之前也 写过文章,介绍了加州、GMT 等随着 watchOS 6、watchOS 7 推出的表盘,而那些表盘同样体现了苹果守正创新的态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也会找机会把那篇译介过来,另外,看了这几篇文章,居然真的被里面介绍的名表圈粉了,只能感叹自己太穷😭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APPLE #watchOS
🍎 自留地 Apple 新系统短评(四)
👨🏻💻 主编 𝙈𝙖𝙧𝙫𝙞𝙣 𝘾𝙪𝙞:watchOS 10 —— 小屏交互的重新思考
在最新的WWDC上,Vision Pro成为了硬件亮点,而在软件方面,无疑是watchOS 10最引人瞩目。这次的watchOS 10,让我看到了Apple对Apple Watch这种小屏下的交互方式的全新诠释。
App 视图 —— 以实用主导设计
在watchOS 10中,Apple Watch标志性的蜂窝状App视图转变成了固定大小、滚动式的视图。
在实际操作中,打开App的流程从原来的:按动表冠——滑动表冠缩小——找到区域放大——打开App,简化为了:按动表冠——滑动找到App——打开App。
虽然这个改变可以提高打开App的效率,但同时也揭示出Apple Watch的系统交互方式已经从设计为主转为了以实用性为主。当然,这种转变是好是坏,我并不评论。
此外,如Apple Music、Apple Podcast等软件中,播放界面已被置于右上角,让用户能更方便地控制播放,实现“一步即达”。然而,这一改动也使原本较宽松的顶部变得过于拥挤。适当的界面顶部和底部留白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关注信息,提供更优的视觉效果。不过在Apple的调整后,过少的留白让我的视觉感到不适。
侧边按钮焕发新生
侧边按钮作为Apple Watch上的唯二实体按钮之一,理论上应该在系统中承担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惜的是,自Apple Watch推出以来,设计团队似乎一直未能确定侧边按钮的实际功能,导致在watchOS 10以前,一个实体按钮的功能仅仅是“打开历史程序列表”。还好,到了watchOS 10,Apple终于为侧边按钮找到了新的定位——速览式系统控制。
这让我猜测,在未来的watchOS 11中,控制中心的UI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提供更全面、易操作的功能,以配合侧边按钮的使用,具体的UI可能会类似于iPhone的控制中心。
扩大软件的操作区域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打开控制中心与点击屏幕无关后,屏幕下方的区域就被留给了软件本身。屏幕顶部现在也能展示颜色和内容,意味着软件的可控范围已经从原来的大部分屏幕扩大为了接近全部的屏幕尺寸。对于这一点,我很赞同Apple的做法。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watchOS 10的设计,并不仅仅是UI的重新绘制这么简单。更是Apple对于小屏交互的一次全新的探索。这种“实用导向”的设计风格,也肯定会在未来的watchOS版本中持续体现。
💬 以上内容为主编主观看法,也欢迎各位读者分享你们的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自留地 Apple 新系统短评(四)
👨🏻💻 主编 𝙈𝙖𝙧𝙫𝙞𝙣 𝘾𝙪𝙞:watchOS 10 —— 小屏交互的重新思考
在最新的WWDC上,Vision Pro成为了硬件亮点,而在软件方面,无疑是watchOS 10最引人瞩目。这次的watchOS 10,让我看到了Apple对Apple Watch这种小屏下的交互方式的全新诠释。
App 视图 —— 以实用主导设计
在watchOS 10中,Apple Watch标志性的蜂窝状App视图转变成了固定大小、滚动式的视图。
在实际操作中,打开App的流程从原来的:按动表冠——滑动表冠缩小——找到区域放大——打开App,简化为了:按动表冠——滑动找到App——打开App。
虽然这个改变可以提高打开App的效率,但同时也揭示出Apple Watch的系统交互方式已经从设计为主转为了以实用性为主。当然,这种转变是好是坏,我并不评论。
此外,如Apple Music、Apple Podcast等软件中,播放界面已被置于右上角,让用户能更方便地控制播放,实现“一步即达”。然而,这一改动也使原本较宽松的顶部变得过于拥挤。适当的界面顶部和底部留白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关注信息,提供更优的视觉效果。不过在Apple的调整后,过少的留白让我的视觉感到不适。
侧边按钮焕发新生
侧边按钮作为Apple Watch上的唯二实体按钮之一,理论上应该在系统中承担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惜的是,自Apple Watch推出以来,设计团队似乎一直未能确定侧边按钮的实际功能,导致在watchOS 10以前,一个实体按钮的功能仅仅是“打开历史程序列表”。还好,到了watchOS 10,Apple终于为侧边按钮找到了新的定位——速览式系统控制。
这让我猜测,在未来的watchOS 11中,控制中心的UI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提供更全面、易操作的功能,以配合侧边按钮的使用,具体的UI可能会类似于iPhone的控制中心。
扩大软件的操作区域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打开控制中心与点击屏幕无关后,屏幕下方的区域就被留给了软件本身。屏幕顶部现在也能展示颜色和内容,意味着软件的可控范围已经从原来的大部分屏幕扩大为了接近全部的屏幕尺寸。对于这一点,我很赞同Apple的做法。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watchOS 10的设计,并不仅仅是UI的重新绘制这么简单。更是Apple对于小屏交互的一次全新的探索。这种“实用导向”的设计风格,也肯定会在未来的watchOS版本中持续体现。
💬 以上内容为主编主观看法,也欢迎各位读者分享你们的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4❤2